提起新疆,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戈壁、冰川与瓜果飘香,
与海鲜似乎毫不相干
然而,这个中国乃至世界离海最远的内陆省份
正悄然崛起为“海鲜重镇”
尽管地理上远离海洋,但新疆正用实力打破偏见
书写属于内陆的“蓝色奇迹”!
人们常说新疆离海最远,却鲜有人知,这里的水域面积竟达1145万亩,位列全国第四——仅次于西藏、青海和江苏。尽管被戈壁与沙漠环绕,新疆的“水家底”其实相当雄厚。然而,二十多年前,受限于品种单一、交通闭塞,渔业始终未能真正起步。2006年,全疆水产品总量仅8.5万吨。而到了去年,这一数字已跃升至19.25万吨。虽然与沿海大省相比仍显逊色,但在整个西北地区,新疆无疑已稳坐渔业“头把交椅”。
新疆的渔业优势,不止于广袤水面。作为全国盐碱地面积最大的省区,这里的“咸水”成了“海鲜陆养”的天然试验田。南美白对虾偏爱盐度约5‰的水体,而新疆的天鹅湖盐碱水盐度高达9‰,只需适当稀释,再补充微量元素和益生菌,便能完美适配。水温方面,夏季依靠充沛日照自然升温,冬季则通过大棚保温,轻松维持在25–28℃的理想区间。
更关键的是,增氧、控温、规模化养殖这些在别处成本高昂的环节,在新疆却具备天然优势:地广人稀、电价低廉、土地成本低,让养殖企业得以轻装上阵,竞争力十足。
但要让新疆的鱼虾蟹真正“游”上全国餐桌,仍有三道关卡待突破。首当其冲的是品种问题。过去,新疆本地鱼种稀少,即便是渔业重地博斯腾湖,也曾仅有两三种土著鱼。如今,通过持续引进与改良,湖中已繁育出32种鱼类,以及青虾、河蚌等多元水产品。塞里木湖的高白鲑,源自1998年从俄罗斯引进的鱼卵;我们餐桌上常见的新疆螃蟹,不少是来自江苏如东的长江蟹苗;而三文鱼、罗氏沼虾、澳洲龙虾、美国虹鳟等“洋面孔”,也已在这片内陆土地上安家落户。
如今的新疆,不仅养着黄河、长江水系的鱼类,更汇聚了来自俄罗斯、美国、澳洲的优质品种。这片曾经与“海”毫无关联的土地,正用科技与智慧,把“海鲜自由”的梦想,一池一池地变为现实。
解决了品种问题,另一个更头疼的是运输问题。其实新疆水果在内地打开销路,已经帮水产解决了冷链运输的问题,但水产的条件更苛刻。
比如大闸蟹打捞上来,保存得好,最多活5-6天。如果陆运的话,在55个小时左右,损耗率太高,所以目前空运是最好的办法,最快4到5个小时就能到达市场。不过这样一来,价格就上去了。
最后,就是渠道。过去,新疆的农产品普遍都有好货卖不出的困境,渔业大户可以等内地经销商上门接货。但如果是个体户养殖的海鲜,一般就在新疆本地消化掉,想要把水产从新疆卖到内地,还是难。
不过,近几年新疆水产养殖行业的从业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。爱企查数据显示,2023-2024年间,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增渔业相关企业超300家。
不仅本地人开始修建水塘,还有不少沿海地区的老板也带着资金和技术来干养殖,未来的发展潜力不容小觑。可以说,这个离海最远的地方不光实现了海鲜自由,还实打实地开拓出了属于自己的蓝色经济。
下一次当你在乌鲁木齐的夜市吃着鲜嫩的三文鱼刺身,不妨说一句:“原来,海鲜自由,真的可以是新疆~”